【养正成贤】教育孩子前,先排解自己的情绪
文章来源:胶州市教育和体育局 家庭教育科 推荐 2023年06月02日 浏览量(0)
美国心理学家米歇尔·卢森堡教授曾经说过:“错误的沟通方式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直接的误解和冲突,让沟通的双方在语言中感受到的是暴力,而不是爱。”想要让亲子沟通亲密顺畅,我们一定要懂得这三个理论。
杯子理论
记得《全脑教养法》里写道:“当一个人情绪失控时,他的大脑会自动关闭理性思维。"所以,父母在孩子情绪爆炸的时候,越是强迫孩子冷静、控制,越是给孩子摆道理、讲事实,孩子反而越失控、越叛逆。
这就如同一位老师朋友与我分享的“杯子理论”:他说我们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应该把孩子看成一个装满水的杯子。一个已经装满水的杯子,我们往里面倒再多的水,也是没用的,根本进不去。这个时候,我们不妨想办法将杯子里的水先倒出来一些,这样才有可能往里加东西。所以,当我们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不妨先让孩子去说、去诉苦,甚至让他去狡辩。只有当孩子的情绪发泄出来后,当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的接纳、尊重和不抱敌意后,我们才有机会走进孩子的内心,我们的沟通才能真正有效。
其实,孩子发脾气,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跟父母求助。只要我们给孩子表露内心的机会,愿意倾听,我们就能明白如何疏导孩子的心结。
垃圾桶理论
心理学家比昂曾说过:“孩子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得容器般的安全感一-无论自己的冲动和破坏性有多严重,父母依然能够完整无损地站在那里。"言外之意就是:父母要做好孩子的“垃圾桶”,要接得住孩子的情绪垃圾,要给足孩子所需要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武志红老师也曾说过:“将孩子有毒的黑色能量,经由养育者的心力转化为无毒的白色能量,再返还给孩子。这个过程就是“去毒化”。父母接得住孩子心里的“垃圾”,才能捧得住孩子的心。说到底,父母的接纳度和包容度,才是孩子能否对父母放下攻击、敞开心扉的关键。
滤网理论
纪录片《中国少年故事》中有一个片段特别扎心。
有一天,妈妈下班回家,看见儿子若愚的作业还没写完,就用有点发火的语气说了他两句。而在此之前,一直跟若愚聊天的爸爸也已经到了要发火的临界点。若愚看着爸爸妈妈满脸的愠色,突然说道:“你们发这个火,回家前要考虑一下。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瓶子,如果瓶子里的水都装满了,就会溢出来。你们每天的工作把瓶子装满了,回到家只要看到我任何一点不好,瓶子就会溢出来,情绪也就发泄在我身上了。所以,你们能不能回家前,就把这个瓶子倒一下。或者你们带两个瓶子,你在外面一个瓶子,那个瓶子不影响你回家来。"若愚的话一下子敲醒了爸爸妈妈。他们终于意识到:原来,他们是把自己在外面,在工作中的疲惫、烦心,焦虑……都迁怒到了孩子身上。
樊登老师曾说过:“父母骂孩子百分之九一是迁怒,就是自己的挫败感,自己的无能感,自己的无能为力,迁怒在对面的这个孩子身上。"
孩子是家庭里最弱的那个人,自然也就成了父母负面情绪和糟糕心情的最终受害者。更糟糕的是:父母带着情绪去跟孩子沟通,不仅会徒劳无功,还会伤害孩子的内心,让亲子关系岌岌可危。所以,想要跟孩子有一个顺畅、愉悦的沟通,父母一定要懂得滤网理论:进家门前,把自己的一切坏情绪都过滤掉。
情绪都是会传染的。好的情绪会产生正能量场,坏的情绪会产生负能量场。父母学会过滤自己的情绪,把好的情绪留给孩子,孩子才能收起自己的攻击性和破坏性,学着像父母一样温和流畅。
傅雷曾经对儿子傅聪说:“孩子,我在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身上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亲子沟通是每一个父母都要修习的功课。当我们和孩子的沟通出现问题的时候,恰恰也是我们需要改变的时候。我们只有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和孩子的关系才能更好,沟通才能更顺畅,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