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家校同携手,打造“南小共育班”
文章来源:平度市南京路小学 2022年12月05日 浏览量(0)
一、课程构建背景
成长环境对一个人的身心发展影响深远,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这个主阵地,更离不开原生家庭的滋养。大量实践证明,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性格、情绪、人际关系、价值观等有很大影响。2022年以来,国家陆续推出了加强家庭教育的相关政策,其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2-2022年)》提出,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子女良好的习惯。在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对家庭教育提出要求,“积极推动将家庭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争取专门经费支持,通过家委会、家长学校、家长课堂等形式,形成政府、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家庭教育工作体系。”家校携手形成合力,打造“家、校、社”教育共同体,已成为必由之路。家长应该具有科学的育儿观,懂教育理论,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家长学校作为家长接受教育的保障机构,需要有科学性、系统性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目标
1.解决家、校教育价值冲突,实现对家庭教育的价值引领;
2.提升家庭教育的科学化、专业化、系统化、发展化;
3.倡导新时代背景下的亲子关系;
4.构建资源导向的家校合作课程体系,促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
三、课程内容与结构
学校根据《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要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家长实际需求,参考教育部关工委审核推荐的《家庭教育》教材,将课程分为四类:基础课程、专题课程、亲子课程、活动课程。
(一)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又称必修课程,是全体家长参与的课程,包含家庭教育法律法规、合作共育、通识教育三个部分。
1.家庭教育法律法规主要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了解新时代家长应该具有的养育能力,如“论家长的教育素养”。
2.合作共育主要包括学校理念与发展规划,希望家长了解并认同学校理念,成为学校教育的同行者。如“做有信仰的教育”,由校长向家长介绍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宗旨;“家校合作,成就孩子”,让家长了解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了解家长学校课程和家长应该配合学校做的事情;“项目式学习带给孩子的能力”,让家长了解学校开展项目式学习的原因,以及项目式学习的价值,让家长认识到并能够配合学校参与孩子的项目式学习活动。
3.通识课程主要是家长需要了解的各个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家长科学育儿的教育观和能力。如小学段“做好幼小衔接准备”“运动对孩子的影响”“游戏对孩子执行功能的影响”“读懂孩子,了解孩子先天气质类型”等课程。基础课程主要是讲座形式,固定教师上课。疫情期间,学校组织教师研究了线上家长课程的开展,并保留了珍贵的影像资料,为线上课程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专题课程
专题课程相当于选修课程,部分家长参与,针对家长存在的共同问题确定专题,比如“如何陪伴孩子写作业”“孩子网络成瘾背后的心理诉求”“成绩在成绩之外”等课程,分别针对作业、网瘾、成绩展开。因为并非所有孩子都存在作业问题,所以只针对有此类需求的家长开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如果说基础课程是“由上而下”的知识的传播,那么专题课程就是“由下而上”的需求满足。学校专题课程的确定有一套完整的流程,每年每学期都针对家长进行调查,在家长有需求的情况下安排实施专题。
(三)亲子课程
亲子课程和学校德育课程相辅相成,依托于学校德育课程,家长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德育活动中。有些活动属于全员参与,有些活动由有需求、有条件的家长参与,例如学校特色活动“十岁成长礼”“十四岁生日庆典”都是学生和家长全员参与;“家长进课堂”“家长送课”等活动属于部分家长的自愿活动。
(四)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属于家长学校的课程,又不同于学校课程,更确切地说,它是家长借助家校平台,自发自愿组织的家长成长小组。活动课程由家长组织、家长教授、家长参与,但区别于校外机构的部分在于,所有的参与者都是校内家长,属于校内范围,因此属于家长学校课程。活动课程不是固定的,它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家长提供的资源的变化而变化,最终因为学生的毕业而结束。活动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是几种课程里最丰富的,有个人成长小组,例如瑜伽、茶艺、花艺等课程,也有探讨教育问题的读书、圆桌沙龙等。
四、课程实施
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制度保障,课程实施包括实施制度保障和服务机构保障。实施制度包含“家长课堂报名制度”“家长课堂上课制度”“家长课堂集体备课制度”“家长课堂评价制度”“优秀家长学员评价制度”,以确保课程顺利开展。服务机构由家校成员组成,包括学段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实行项目式管理,按照“家长学校项目式管理制度”进行分工,明确职责,确保家长学校整体运行。其中,负责人带领项目组成员安排家长课堂课表、教师、开课地点等事宜,家委会负责组织家长听课秩序和家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