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更好的自己 ——埃里克森八阶段在家庭教育中的运用
文章来源:遇见更好的自己 ——埃里克森八阶段在家庭教育中的运用 平度市教学研究指导中心心理教研员 傅大坤 2020年01月16日 浏览量(0)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组成细胞,也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中国自古以来就特别强调治家对治国的重要性,《礼记·大学》中指出:“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的春节团拜会上讲话指出:“我们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风、注重家教,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国家的前途命运同家庭教育紧密相关。
既然家庭教育这么重要,那么到底什么是家庭教育?简单说,家庭教育其实就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说到成长,就必须要了解我们从出生到离开这个世界,我们在每个年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我们在每个年龄段所需要面对的是什么,而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所提出的人生心理发展八阶段就很好地解释了这一问题,引导着我们去探索自己和孩子们在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会遇到一个什么样的自己。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会遇到一些冲突,而这些冲突的背后是我们会发展起来的人格与品质,同时他还提出,每个发展阶段冲突处理不当时,就会让我们产生一些困惑。各阶段的划分及具体内容见表格:
表1 埃里克森人设发展八阶段理论
每个阶段所面临的心理冲突与家庭教育又有何联系呢?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们只有了解了孩子和我们自己在各个阶段所面临的心理发展任务,才能更好地实现与孩子的共同成长,下面我们就每个阶段在家庭教育中的运用进行详细的解读:
第一阶段:婴儿期(0-18个月)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如果危机没有得到成功地解决,就会变得胆小惧怕。
这个阶段,母亲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在这个阶段,母亲作为婴儿最重要的养育者,与孩子建立什么样的依恋关系将直接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在这个阶段,婴儿的客体永久性还没有形成,在婴儿的世界里,母亲是她的一部分,整个世界都是围绕着婴儿本身进行的,所以当孩子发现母亲不见的时候就会表现出焦虑和不安,那么作为母亲,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地满足儿童的需要,使他们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在这个阶段,如果母亲的护理是充满爱和惯常的,那么儿童就懂得他们可以不必为失去一位慈爱和信赖的母亲担心,所以,当母亲不在身边时,他们也不会有明显的烦燥不安。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存在这样的现象:一位母亲要去上班了,面对哭闹的孩子,很多母亲会采用不打招呼直接闪人的方式!母亲突然从孩子的世界中消失了,想想这种感觉就很可怕,想象一下如果你的手脚在早上起床后突然不见了,你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那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呢?我们可以采用时间训练的方式:当你去给孩子冲奶粉或是拿东西的时候,你可以告诉他:妈妈去给你冲奶粉,两分钟后回来,两分钟后你一定要准时出现在孩子面前,循序渐进,后面可以将时间慢慢的增加,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地习惯,也慢慢地形成:妈妈只是暂时离开而不是永久消失的概念。
第二阶段:婴儿后期(18个月-3岁)
自主和害羞与怀疑的冲突。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就会形成意志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我疑虑。这个阶段也是人生中的第一个叛逆期,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会反驳父母,会说“不”和“不要”,并开始学会如何去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个阶段,作为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控制儿童行为的精心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换言之,父母必须具有理智的忍耐精神,但仍然必须坚定地保证儿童的社会许可行为的发展。也就是说,父母要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当孩子说“不”的时候,不要认为孩子是在顶嘴,我们要看到孩子说的每个“不”后面所想要表达的诉求是什么。
第三阶段:幼儿期(3岁-6岁)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如果这个阶段的危机成功得到解决,就会形成方向和目的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卑感。
在前两个阶段,儿童已懂得他们是人。现在他们开始探究自己能成为哪一类人。在这个阶段,儿童检验了各种各样的限制,以便找到哪些是属于许可的范围,而哪些又是不许可的。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那儿童会以一种健康的独创性意识离开这个阶段。如果父母讥笑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那儿童就会以缺乏自信心离开这一阶段。由于缺乏自主性,因此当他们在考虑种种行为时总是易于产生内疚感,所以,他们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隘的圈子里。
在这个阶段,父母的角色应该是安静的陪伴者,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我们家孩子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可咋办?”注意力不集中,排除生理原因外,是不是因为父母的干预过多呢?当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父母在旁边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干扰,那孩子还怎么集中注意力?孩子还如何在这个事情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所以,作为父母在这种时候要做的就是安静地陪伴孩子。陪伴是当我们放下所有的要求、控制、评价,只是单纯看见对方当下的样子,当下的感受,并愿意和这个真实的人在一起,分享时光,这就是真正的陪伴。而关于陪伴,有几个误区需要跟大家澄清一下:
陪伴=看管?没有看到孩子的需要,更没随着孩子长大,不断扩展他的独立成长空间。
陪伴=物质满足?物质满足的其实是来自父母自身的内疚,弥补的是自身对孩子的亏欠。
陪伴=说教?以为能激发孩子的积极生活状态,却不知被“内疚和负罪”培养大的孩子最无力,他们只有自我否定,只有自我纠结和挣扎,没力气改变,孩子害怕这样的“陪伴”。
陪伴=妈妈的陪伴?妈妈只能给予孩子母性的爱,而自信、力量、与世界的关系和联结,这些是需要爸爸的引导和示范的。
第四阶段:少年期(6岁-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能力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无能。
如果儿童获得的勤奋感胜过自卑感,他们就会以能力的美德离开这个阶段。能力是由于爱的关注与鼓励而形成的,自卑感是由于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人物对儿童的嘲笑或漠不关心造成的。
第五阶段:青少年期(12岁-18岁)
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不确定性或者说是无归属感、为人冷谈冷漠、缺乏关爱的意识。
在前四个阶段中,儿童懂得了他是什么,能干什么,也就是说,懂得所能担任的各种角色。在这个阶段中,儿童必须仔细思考全部积累起来的有关他们自己及社会的知识,最后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
这个阶段也是我们俗称的青春期,作为父母如何陪伴孩子顺利的度过青春期呢?
1. 在孩子面前学会无知
2. 学会对孩子示弱
3. 学会对孩子尊重与欣赏
4. 学会对孩子包容
5. 学会与孩子沟通与交流
6. 学会预防青春期综合征的发生
7. 学会学习,做学习型家长
8. 学会正确对待期望值
第六阶段:成人前期(18岁-25岁)
亲密和孤独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爱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混乱的两性关系。
第七阶段:成人中期(25岁-65岁)
生育和自我专注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关心的美德;如果危机得不到成功的解决,就会形成自私自利。
第八阶段:成人后期(65岁之后)
自我完善和绝望期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成功解决,就会形成智慧的美德。如果危机得不到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失望和毫无意义感。
在每个阶段,我们都要面临着一些冲突与困惑,但是无论是冲突还是困惑,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自己面临的是什么样的冲突,以及如何去应对这些冲突。英国学者赫胥黎曾说过:“欲造伟大之国民,必自家庭教育始。”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天下之本在家”。家庭教育要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到实现民族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