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基本公共服务 教体在行动】幼儿家庭教育100问第四十二问
文章来源:南村镇中心幼儿园 2023年12月11日 浏览量(0)
孩了总爱咬东西,怎么办?
我家孩子从小就喜欢乱咬东西,小时候看到什么咬什么,那时我觉得他是在长牙,长大了就不咬了。可是到现在孩子3岁了,已经上了幼儿园,我告诉他很多次了这样不卫生,可他还是咬手绢、指甲等。每次发现他咬东西我就把东西强行拿走,咬指甲就打他的手,但他还是改不掉这个坏毛病,怎么办呢?
咬手指、啃脚丫,甚至不管什么直接就往嘴里塞,这一现象在1.5岁以前的婴幼儿身上十分普遍。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此时婴幼儿正处于口唇期,其显著特点是用口腔吮吸或咬东西的行为来认识世界、愉悦自我和获得安全感。此时,家长不必阻止,只需为他们提供
干净、适宜的物品满足他们的需要。当婴幼儿心理上得到充分满足,会顺利度过这一阶段,自然而然地改掉咬东西的习惯。但是,如果幼儿2岁以后依然常常乱咬东西,这就需要家长找出原因引导、帮助他们改掉这一坏习惯。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将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青春期。每个时期人都有不同的需要和矛盾冲突,如果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将不利于个人的人格发展。
口唇期:出生到1.5岁。婴儿靠吮吸、咀嚼、吞咽、咬等口腔活动获得快感与满足。如果在这一时期婴儿获得满足,长大会有正面的口腔性格,如乐观开朗。反之,婴儿长大后会有负面口腔性格,如遇到挫折时不能独自解决,而是向成人寻求依赖,悲观、退缩,甚至行为上表现出咬指甲、贪吃等。
肛门期:约1.5-3岁。幼儿通过粪便排泄解除压力得到快感。在这一阶段卫生习惯的训练对幼儿而言至关重要。但应注意训练幼儿大小便不宜过早、过严,否则会导致肛门排放型性格,如邋遢、浪费、无条理等;或肛门便秘型性格,如过分注意干净和小节、固执、小气、拖延等。
性器期: 约3-5岁。幼儿在该阶段表现出对性的好奇,喜欢抚摸生殖器。男生产生恋母情结,女生产生恋父情结。之后男孩以父亲为模仿对象,女孩以母亲为模仿对象。
潜伏期:约6-12岁。由于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的发展,性冲动受到了抑制,男女幼儿界限清楚,开始倾向和同性者来往,将注意力转向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活动中,如学习、游戏、交往等。
青春期: 青春期到成年期。个人的兴趣逐渐转变为异性关系的建立与满足,所以又称为两性期。这时已从一个自私、追求快感的孩子转变成具有爱异性权利的、社会化的成人。
爱咬东西是幼儿期常见的不良行为,常与幼儿的紧张焦虑有关。家长要注意观察幼儿是否有不开心或压力过大的情况,了解引起幼儿紧张焦虑的关键原因。刚入幼儿园时,由于环境的改变,幼儿的紧张焦虑尤为普遍,常表现为爱咬东西,尤其是反复咬指甲,严重者甚至将每个指甲咬坏甚至伤及周围皮肤。当然,入园焦虑只是造成幼儿紧张焦虑的可能的原因之一,幼儿的紧张焦虑还可能与家庭关系、父母冲突、师幼关系等多种因素有关。家长需要认识到,单纯采取制止、惩罚、打骂等方式难以真正解决幼儿的心理问题,相反还可能加重其紧张焦虑的情绪。因此,让幼儿放松心情,保持身心愉悦是改掉幼儿因紧张而咬东西的关键。除了找出幼儿紧张焦虑的原因,并尽力消除这一诱因之外,家长还可以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带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和户外锻炼,分散其注意力,舒展身心,因为玩兴正浓的孩子是没有时间咬东西的。
另外,同伴之间的模仿可能是幼儿爱咬东西的原因之一。家长要为幼儿讲解乱咬东西的害处,让他/她明白咬东西是不好的行为,如果看到别的小朋友咬指甲、咬手绢等不要跟他们学。
总之,在帮助幼儿改掉爱咬东西的习惯时,家长首先应明白单纯地采取打骂、惩罚的方式非但无益,反而会使习惯加重。家长要积极寻找引起幼儿紧张焦虑的因素,及时改善幼儿的生活环境,采取正面引导、积极鼓励等方式培养其健康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