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情绪—今天你怒吼了吗?
【案例故事】
在微凉的秋页,秋风习习。
“这个刚刚不是给你讲了吗?怎么还不会?”“快点写啊!”一阵安静过后,小区内再次响起怒吼声:“不是说了吗?先加个位数,然后再算十位,你怎么这么笨!”只不过这次孩子的哭泣声也响彻在整个楼层。
哭闹过后,双方好像进入了和谐相处的阶段。然而,好景不长,孩子慢慢悠悠地收拾书包,妈妈顿时怒火直冲大脑:“你能不能快点啊,你看看都九点半了,还睡不睡觉了?”孩子并没有回应吗吗,只是一边流泪一边抿嘴。“快点,快点,把这个放文具盒里!”妈妈的怒火已经控制不住了。
原来,这是一位妈妈在辅导孩子心心的功课。心心课上的知识点没有学会,妈妈利用晚上时间给心心补课。
这样的情况不仅今天,自从心心上了一年级,小区内经常能听到这位妈妈的怒吼声,每晚都不曾“缺席”。
【理论分析】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的情绪ABC理论,我们得知情绪主要来源于对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人的看法。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比如说,家长对孩子做事慢这件事的看法不同,产生的情绪也随之不同。如果你觉得孩子做事很慢的话,你对孩子的情绪就会比较焦虑和着急。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孩子虽然很慢,但你能够接受这一点,他有自己做事的节奏,你认为慢工出细活,这样你对待孩子的情绪就会比较坦然平和。
而很多家长会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发脾气,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家长,孩子太小,很多事情达不到家长的标准,家长就开始发火。而这些“火”有时候时因为孩子拖拉,有时候是因为孩子犯错,有时候是因为孩子不按时睡觉,有时候是因为孩子完不成作业………总之,孩子的很多行为都会瞬间点爆家长的心头之火。那么,试想一下,发火真的能有效吗?孩子的行为会为此符合自己的标准吗?另一方面,发火容易导致两个恶性循环:一是形成恶劣的亲子沟通模式,我们经常看到,孩子越顽劣,家长的脾气越大;家长脾气越大孩子越难管束,孩子会越叛逆。其实父母发火,孩子的坏行为也随之升级。而第二个恶性循环则是远期的。原生家庭的相处模式很大一部分会带到孩子成人之后的家庭中,这种恶劣的相处模式会“代代相传”。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有些家庭的父母对孩子轻言暖语,孩子也会悄无声息的知书达理;有些家庭的父母简单粗暴,亲子关系紧张,孩子也会畏畏缩缩。由此可见发火不仅无效还严重损伤亲子关系,影响孩子的性格养成。
【名家观点】
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 ——拿破仑
【教师支招】
怒吼之前,先笑一笑。有家长说,“这个太难做到了,火冒上来时,根本控制不住”。确实如此,因为人的情绪有一贯性,但是家长可以凭借自己的意志力做到怒吼前笑一笑,同时想一想孩子可爱的瞬间。当父母有意识地笑一笑,事实上已经帮助怒火实现了“急刹车”,这种愤怒的情绪会冷却不少。丹尼尔席格等情绪学家曾经统计过,发怒只有90秒,当你撑过了90秒,不用去做任何事情,怒火都会自动消减。所以根据这种理论,家长发火前有意识地笑一笑,有助于情绪的控制。“怒吼”常常忍不住,但是可以通过努力“忍住”,因为我们是爱孩子的,孩子值得父母反而这份努力。
长期怒吼影响孩子人格的塑造,但当家长真的忍不住怒吼之后,要及时向孩子道歉,让孩子知道家长也会犯错,给自己的孩子做出榜样,然后向孩子说出自己怒吼的原因,“是因为你的行为使得妈妈生气了,妈妈看到你这样做事很着急,所以才会发火,但这不代表妈妈不爱你”。当孩子听到这些话之后心理也会安慰许多。
我们知道,情绪的源头是源自于对一件事的期望。比如,你期望孩子同种类型的题一次就能学会,这是你对孩子的一个期待,如果这个期待孩子能够满足,他将同种类型的题都做会了,这个时候你就会开心、高兴、激动。但是如果孩子不能满足家长的期待,学了两遍还是没搞明白,这个时候家长就会感到失望、愤怒。而这些负面的情绪源自于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如果家长能够降低对孩子功利性的期待,把每一道题当做查缺补漏,注重知识点的巩固与提高,注重孩子知识的积累。孩子做得好,你会喜出望外,孩子做不好,你也能够平和面对,能更好的与孩子交流出现的问题。所以,家长想要掌控自己的情绪,就要对孩子有一个合理的期待。要试着客观的评估孩子的能力,切勿好高骛远、盲目攀比。
很多时候,家长要思考一点“爱到底是什么?”爱就是深深的接纳!无条件的接纳!你对孩子接纳越多,你的情绪控制就越容易!因为这种情况下你不会再拿成人的标准、别人家的孩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孩子就是孩子,他是你的孩子,独一无二的你的孩子!如果你爱他,请接纳他,接纳孩子是家长自身真正改变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