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退学!怎么办?
文章来源:青岛市城阳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机电部 冯冰 2023年08月07日 浏览量(0)
他想退学!怎么办?
青岛市城阳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机电部 冯冰
【出现问题】
这天小王的家长很着急地给我打电话:“老师,俺孩子不想上学了,他给我们说了好多次了,我和他爸爸也不知道该怎么劝,您赶紧帮我们想想办法。”
小王是个有些腼腆,自尊心很强的男孩子。从去年九月入学后,他除了不爱说话、做事不够自信,其他表现从不让人担心。但从第二学期开始,小王却变了。因为他是住宿生,每次周一返校前,他都找各种理由在家多待一会。到了周三或周四,他经常借口自己身体不适要提前请假回家。开始,我单纯地认为,小王只是体质不太好,就按规定给他办理请假手续。但时间长了,我觉得他的“病”越来越可疑。经过多次与他妈妈交流,发现他是“心病”。我打算从学校和家庭两方面寻找原因,和家长联手,一起解决小王不愿意上学的难题,尽力帮助孩子回到正轨。
【解决问题】
一、从校园生活入手,帮他找问题、树自信
在学校,我细心观察这个学生在学校里的日常行为,观察他是否在和同学、舍友在相处的过程中遇到了自己解决不了的矛盾?是否在学习中遭遇了挫折?通过与小王周边同学的交流和各位任课老师的交流,我们基本能判断学生突然变得不愿意来上学和他不善于交际有关,特别是最近他和同桌闹矛盾。我单独找到他的同桌小黄,详细了解他们之间发生矛盾的原因,并鼓励小黄主动主动去握手言和。我又找他同宿舍的了解情况,得知他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别人开玩笑、聊天他接不上话。虽然大家并不排斥他,但他也不会主动和别人交流。所以,我安排他的同桌、同宿舍比较随和的学生,无论上课、中午吃饭、在宿舍聊天、打水都要喊着小王,一次喊不动就多喊几次。同时,我委托班里几个活泼外向的孩子,一下课就找他玩,有了同学的陪伴,孩子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了。
我也主动用温柔的行动拉近与他的距离。我经常让他帮我拿作业、送教具,边和他一起做事边佯装不经意地和他聊天,关心他的身体健康,表达对他的关注。同时,我又单独拜托任课教师,我们在课堂上、作业中都多关注这位学生,我们一起鼓励他、肯定他,帮他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每次有了进步,我就及时通过通知家长,嘱咐家长在孩子周末回家多陪孩子聊天,尽量缩短孩子看手机的时间。经过几个周的努力,小王变得乐观积极了,家长也经常高兴地和我分享孩子的变化:“老师,孩子回来说,他现在有了三个很要好的朋友,让我给他准备点面包,他要带过去和同学分享……老师,孩子这个周回来主动洗澡、洗衣服,我看着他有精神多了。”
多么单纯、可爱的孩子!我们一定要毫不吝啬地给他们更多的关爱、信任和鼓励,让他体会到校园生活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二、从家庭教育入手,家校联手成合力、助成长
我通过微信、电话、面访等各种渠道,和家长一起交流孩子的情况、商量解决对策,一对一的及时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教会家长共情。小王的妈妈在电话里说:“我真不明白,他不缺吃、不缺喝的,怎么就抑郁不开心。”我首先帮助家长明白一个道理:“15、16岁的孩子,他身体里面有很多荷尔蒙和深上腺激素,他其实处在一个内分泌失调的状态,他的内心冲突非常剧烈,他更需要的是倾诉对象。”我给小王妈妈提了一个建议,“你多问问孩子在学校都发生过什么事,一定要引导孩子多说,家长少评价。当他给你说出他遇到的困难和真正锁住他的东西时,他讲的每一句话,都比你给他讲的任何建议都有效。”小王的妈妈按我说的办法,耐心听孩子讲,真正的去理解他,试着设身处地地感受孩子的感受,沉浸在孩子的情绪中后,家长不仅体会到了孩子的焦虑和无助,也终于走进孩子的内心,慢慢地把孩子从不良情绪中带出来了。
把“总是说教”换成“总是请教”。小王妈妈向我倾诉:“我都看出孩子的问题了,我给他直接说办法吧,他就把头摇得像拨浪鼓。”我建议小王妈妈换种方式,多用请教的方式和孩子交流,我告诉家长:“青春期的孩子,无论是心智、认知、判断能力,比我们想象的是要成熟的多,你去请教他,就是在帮助他思考怎么样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小王妈妈特别善于学习,马上将我说的办法运用于实践,她把想了解的事情和想说得话都变成问题,用“别人家的孩子出现了这个问题,你说怎么办好呢?”的句式来询问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的回答特别离谱,我教家长这么应对:“老爸(老妈)听明白你的想法了,但是,我们和你的想法不太一样,要不要给你说说,咱们交换个意见。” 始终用“不讨好、不打骂、不激怒、不抱怨”的沟通方式,用温柔而坚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小王妈妈告诉我,真是太有效了。
【教育反思】
这件事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我发现,教育一个孩子,真的可以带动一个家庭。当学生出现问题了,班主任必须及时站出来,在家校共育中起主导作用,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性调动家长的教育主动性,帮助家长从陪伴、教育和帮助孩子中积累方法、获取成就感。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认同班主任的建议,所以,家校间的协作,可以要求,但不必过分强求;可以带动,但不求齐步走行动。这个分寸需要我们用心把握。